【风蓝政研】云南发布“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培育打造12个“千亿元园区”(2022年第十二期)发表时间:2022-09-28 14:09 ![]() 2022年9月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云政办发〔2022〕76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园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打造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2个,其中超2000亿元5个,超5000亿元2个;各园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60%以上;国家级、省级园区亩均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600万元、400万元。 ![]() 一 规划背景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云南省各级各类园区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全省园区已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建成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园区11个,其中超1000亿元园区5个、超2000亿元园区2个。但是,全省园区仍然存在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要素配置有待加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困难和问题。 二 发展布局 (一)园区空间布局 围绕“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资源、交通等要素布局为基础,以产业、城镇、人口协调发展为导向,构建与全省区域经济相协调的“一核、一带、多点”园区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以滇中城市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以及红河州北部7县市)园区为载体,发挥人才、科技、市场、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势。围绕把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千亿级新兴支柱产业目标,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光电子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统筹布局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卷烟及配套、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创业创新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核心增长极,助推滇中崛起。 ![]() 图1:“一核”布局和重点产业示意图 “一带”:依托8个沿边州、市(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红河州南部6县、文山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园区,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工、消费品制造、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产业,打造沿边开放的重要平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助推沿边开放。 ![]() 图2:“一带”布局和重点产业示意图 “多点”:以昭通、大理、丽江、迪庆等州市园区为支撑,以绿色硅、绿色铝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省工业发展重要支撑点。 ![]() 图3:“多点”布局和重点产业示意图 (二)重点产业布局 坚持全省按照《规划》,我省将坚持“一盘棋”统筹布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和全产业链发展,优化园区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卷烟及配套产七大重点产业。 三 主要任务 从理顺园区管理机制、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增强园区创新能力、加快园区绿色发展、推动园区开放发展、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六大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并通过统筹省级有关专项资金并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州、市、县、区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推动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创新运营模式,完善监测评价体系,理顺管理机制,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探索把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服务委托给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园区的发展模式,鼓励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行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独自或与政府共同兴办、运营特色园中园;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鼓励园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园区积极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类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发行债券担保。 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园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至园区,配套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设施,探索建设“邻里中心”,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园区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打造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引导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内设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等。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完善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支撑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的构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信贷,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领域。; 五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跨境、跨区域、跨园区协同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园区开放发展水平,制定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计划,依托各类园区和各类开放平台,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大力承接绿色食品、有色金属材料下游产业,承接特定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在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轻工产业,打造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六是放大云南资源、市场、生态等优势,围绕重点产业,优化引资结构,突出重点招商,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四 工作建议 (一)企业工作建议 抢抓云南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园区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大产城融合、园区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等相关议题研究力度,以为客户提供覆盖产业定位、精准名单、产城设计、投融资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咨询、项目运维咨询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助力客户明晰发展目标、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二)政府工作建议 一是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制定产业规划时避免追求“大而全”,项目谋划阶段要回答好“想成为谁?”、“竞争力在哪?”、“未来方向在哪?”等核心议题,针对本地产业集群特点与发展契机,做实相关产业项目,为产业引入打牢基础,切忌无视地方实际,直接复制成功案例。 二是做实前期和要素保障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为避免产业园区规划与空间载体的“脱节问题”,造成“项目等地、地等项目”的局面,应充分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相衔接,保障项目土地要素问题。此外,应特别做实可行性研究、投融资规划等决策支撑性前期工作,创新项目收益模式,明确区域开发节奏,最大化合规利用多种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工具组合,避免“项目等钱、钱等项目”的局面,保障项目资金要素问题。 |